心理解剖 为什么小说迷们喜欢看盗墓笔记这类书

·

渴望而兴奋,盗墓也许是人类基因里的一个序列

心理解剖 为什么网上有这么多盗墓小说迷?

一、本能驱力:对未知与禁忌的原始渴望

  1. 探索本能(Curiosity Drive):
    • 人类天生具有探索未知环境的本能,这是生存进化的关键。《盗墓笔记》构建的地下世界(古墓、遗迹)是现实中被严格禁忌的“终极未知领域”。黑暗、封闭、充满未知生物和致命机关的环境,强烈刺激着读者被现代社会规则压抑的探索欲。
    • “下面有什么?”的疑问,是驱动阅读的核心动力。
  2. 恐惧快感(Thrill Seeking):
    • 对危险和死亡的适度恐惧能引发肾上腺素激增,带来强烈的兴奋感和“活着”的体验。古墓中的尸蹩、禁婆、诡异机关、神秘诅咒等元素,提供了安全的“恐惧体验”(读者知道自己是安全的)。
    • 这种在安全环境中体验“可控危险”的过程,类似于坐过山车,能释放压力,带来快感。
  3. 打破禁忌的诱惑(Taboo Transgression):
    • 盗墓行为本身是对社会伦理(死者为大)、法律(文物保护)的双重禁忌。阅读盗墓故事,在心理层面满足了读者潜意识中“打破规则”、“挑战权威”的隐秘欲望,是一种象征性的叛逆和释放。

二、认知满足:解谜与知识的盛宴

  1. 解谜快感(Puzzle-Solving Satisfaction):
    • 《盗墓笔记》的核心结构是“悬疑-解谜”。复杂的古墓结构、离奇的死亡事件、神秘的青铜器物、纠缠的家族历史,构成了一个巨大的谜团网络(如“终极”是什么?)。
    • 读者跟随主角(通常是吴邪这个“读者代言人”)抽丝剥茧,享受推理和揭开真相的智力快感。南派三叔擅长设置“谜中谜”,不断提供新的线索和悬念,让读者欲罢不能。
  2. 知识猎奇与历史想象(Knowledge Acquisition & Historical Fantasy):
    • 作品融入了大量(真伪混杂的)历史知识、风水秘术(寻龙点穴)、古代机关、神秘文化(青铜文化、西王母传说)、民俗信仰。这满足了读者对“冷知识”、“边缘知识”的猎奇心理。
    • 它将真实历史(如鲁殇王、汪藏海)与虚构想象巧妙嫁接,让读者在“半真半假”中展开对历史的浪漫想象,仿佛触摸到了被正史掩盖的隐秘角落。

三、情感联结:角色、关系与归属

  1. 强关系羁绊的投射(Projection onto Strong Bonds):
    • “铁三角”(吴邪、张起灵、王胖子)的关系是作品的核心魅力。他们之间超越生死的信任、无条件的支持、互补的性格(吴邪的“善”与成长、小哥的“强”与神秘、胖子的“俗”与义气),满足了现代人在疏离社会中对于深度、可靠人际关系的强烈渴望。
    • 读者很容易将自己代入吴邪的视角,体验被强大伙伴(小哥)保护、与可靠兄弟(胖子)并肩作战的情感慰藉。
  2. 英雄崇拜与安全感(Hero Worship & Vicarious Security):
    • 张起灵(小哥)作为“战力天花板”和神秘担当,满足了读者对“绝对强者”的崇拜心理。他的存在为危险的冒险旅程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锚点”。
    • 读者通过认同主角团,尤其是小哥的强大,间接体验到自己克服巨大恐惧和挑战的成就感。

四、存在主义思考:触碰生命与永恒的议题

  1. 对死亡的好奇与祛魅(Mortality Salience & Demystification):
    • 古墓直接面对死亡(尸体、亡灵、陪葬文化)。阅读盗墓故事,是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下,间接地、象征性地探索和审视“死亡”这个终极命题。这满足了人类对死亡既恐惧又好奇的复杂心理。
    • 作品中关于“长生”(如西王母的试验、张家人)的执着追求,深刻触及了人类对生命有限性的焦虑和对永恒存在的渴望。
  2. 存在意义的追寻(Search for Meaning):
    • 吴邪从一个懵懂青年,逐步卷入巨大谜团,肩负起责任,寻找自我身份和家族宿命的真相。这条主线暗合了青少年及成年早期读者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等存在主义问题的思考。
    • 古墓探险成为一种象征性的“英雄之旅”,主角在其中经历考验、成长,最终(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意义。

五、叙事技巧:营造沉浸式体验

  1. 第一人称视角与代入感(First-Person Immersion):
    • 大多以吴邪第一人称叙述,语言平实(甚至带点怂和吐槽),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读者仿佛亲身经历那些毛骨悚然和惊心动魄的时刻。
  2. 氛围营造大师(Master of Atmosphere):
    • 南派三叔极其擅长运用环境描写(黑暗、潮湿、寂静、诡异声响)、心理描写(吴邪的恐惧、疑惑)、突然的惊吓(“高能”情节)来营造极致的恐怖、悬疑和压抑氛围,让读者深陷其中。
  3. “坑”的艺术与持续吸引力(The Art of the “Keng”/Plot Hole):
    • 作品中留下了大量未解之谜(著名的“坑”)。这些未完成的悬念形成了强大的认知张力(Zeigarnik Effect – 人们对未完成的事情记忆更深刻)。它们持续吸引读者讨论、猜测、同人创作,维持作品的长久生命力。即使“坑”未填满,这种探索和想象的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独特的参与式乐趣。

总结:一场精心调制的心理鸡尾酒

《盗墓笔记》的成功,在于它是一杯精心调制的“心理鸡尾酒”:

  • 基底: 人类对未知、探索、禁忌、解谜的本能渴望。
  • 核心风味: 悬疑惊悚带来的肾上腺素刺激,历史秘闻/冷知识带来的智力满足。
  • 情感联结: 铁三角情谊提供的情感归属与安全感,英雄角色(小哥)带来的崇拜感。
  • 深度回味: 对死亡、长生、存在意义等终极命题的触碰与思考。
  • 完美容器: 第一人称代入感极致氛围营造“挖坑”叙事技巧带来的沉浸式体验。

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盗墓的冒险故事,更是一个满足现代人深层心理需求的综合体验场域:在安全的距离内体验危险与恐惧,在虚构中满足求知与探索,在复杂的关系中寻找情感寄托,在奇幻的冒险中思考生命的本质,及人性的贪婪基因,这才是它俘获无数读者的深层心理密码。

有一天小编带着10岁的侄子,去一个旅游区的山洞,侄子发现地下一个像金属一样的东西,眼神立即变得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