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满怀期待地打开一部玄幻仙侠电影,结果看了不到十分钟就开始眼皮打架。说实话,这种情况在我身上发生过不止一次。上周看那部号称”史诗级玄幻巨制”的新片时,华丽的特效镜头刚过,我就已经在沙发上找了个舒服的姿势准备会周公了。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什么这类电影总让人昏昏欲睡?是题材本身的问题,还是我们的观影习惯在改变?
审美疲劳:千篇一律的仙侠套路
打开任何一部玄幻仙侠片,你大概率会看到这样的开场:白衣飘飘的主角在云雾缭绕的仙山修炼,然后突然接到师门任务,接着就是各种法宝对决…去年某视频平台数据显示,平台内仙侠剧前10分钟弃剧率高达37%,这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看多了就会发现,这些电影的叙事模式和世界观设定就像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连服装造型都越来越像,白衣服、高发髻成了标配,难怪观众会产生审美疲劳。
记得有次我在影院看一部热门仙侠片,开场15分钟后,居然听到后排传来了轻微的鼾声。环顾四周,好几位观众都在低头玩手机。这场景简直比电影里的特效更让人印象深刻——当观众宁可刷朋友圈也不愿看银幕时,创作者们是不是该反思下了?毕竟再精美的特效也拯救不了乏味的剧情。
叙事节奏:慢热还是真的慢?
玄幻题材改编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把动辄几百万字的小说压缩成两小时的电影。结果往往呈现两种极端:要么像赶火车一样疯狂推进剧情,观众看得云里雾里;要么就是慢到让人怀疑是不是开了0.5倍速播放。我统计过最近三年20部仙侠电影的开场节奏,其中有14部在前30分钟里都没有出现真正推动剧情的关键事件。
最典型的就是某部改编自知名IP的电影,开场用了整整8分钟展示主角在竹林里练剑的慢镜头。美是真的美,但影院里此起彼伏的哈欠声也真实反映了观众的感受。相比之下,同样是玄幻题材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开篇就用紧凑的叙事抓住了观众,这说明问题不在题材,而在叙事技巧。
期待与现实的落差
作为资深书粉,我完全理解这种失望感。当文字构建的想象世界被具象化后,往往难以达到读者心中的标准。比如某部改编自经典修仙小说的电影,书中描写的”剑气纵横三万里”在银幕上变成了几条发光的线条,那种想象中的震撼感荡然无存。更糟的是,为了过审或迎合市场,很多改编作品会魔改原著精髓,最后呈现出来的故事连书粉都认不出来。
不过话说回来,玄幻仙侠电影也并非一无是处。去年有部小成本作品就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堆砌特效,而是老老实实讲了一个关于修道者面临抉择的故事。影片节奏适中,人物塑造扎实,证明这个题材还是大有可为的。关键是要找到文字想象与影像表达的平衡点,而不是一味依赖视觉奇观。
所以下次再打开仙侠电影时,不妨给它30分钟的机会。如果过了这个时间点你还想睡觉,那可能真的不是你的问题。毕竟,电影再玄幻,也不该成为观众的催眠神器,对吧?
回复 绯夜狂想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