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作家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时,内心往往有两个声音在拉扯:一边是”这段描写必须精雕细琢”的艺术追求,另一边则是”这个月得完成二十万字”的商业压力。这种撕裂感,我从很多转型为职业作家的天涯老友那里都听到过。记得有位曾经在天涯连载历史小说的作者跟我说:”最痛苦的不是写不出来,而是明明知道怎样写更好,却不得不为了赶更新而妥协。”这种创作与商业的拉锯战,或许是每个想要靠写作谋生的人都必须面对的课题。
商业写作的生存法则
在起点中文网做过五年编辑的李明告诉我,现在平台头部作者的平均日更量是6000字,相当于每天要产出两篇高考作文的量。这种工业化的创作节奏下,很多作家不得不建立”素材库”和”情节模板”来提高效率。有趣的是,据阅文集团2022年的数据,坚持日更的作者平均收入是偶尔更新作者的三倍以上。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作者会陷入”数量优先”的创作模式了。
寻找平衡点的可能路径
《长安十二时辰》的作者马伯庸曾分享过他的应对策略:把创作分为”商业项目”和”私人写作”两个轨道。他接影视改编的剧本创作时完全按照市场需求来,但同时保持写一些不打算发表的实验性作品。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或许值得参考。我认识的另一位作家更绝,她会在商业连载中故意留出一些”私货空间”——比如在言情小说里夹带对社会现象的思考,这样既满足了读者,也安抚了自己的创作初心。
说到底,商业与创作并非完全对立。JK罗琳写《哈利波特》时也要考虑读者反应,但这不影响作品的文学价值。关键可能在于,作家要找到那个既能养活自己,又不至于完全迷失的平衡点。毕竟,最好的商业作品,往往都来自那些既懂市场又不放弃艺术追求的创作者。
回复 书虫小艾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