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逻辑如何影响亲密关系?

·

说实话,读完《蜜汁樱桃》后,我盯着手机里那些婚恋App的推送通知发了很久的呆。那些精心设计的用户画像、大数据匹配系统,不就是小说里”情感交易所”的现实版吗?记得去年某婚恋平台发布的《中国单身人群调查报告》显示,68%的用户会详细填写”资产状况”和”收入水平”,但只有23%的人愿意描述自己的性格特点——这组数据简直是对资本侵蚀亲密关系最直白的注解。

当爱情变成风险投资

我认识一位投资人朋友,她选择伴侣的方式简直像在做尽调:先分析对方LinkedIn的职业轨迹,再评估房产和股票仓位,最后还要做”家族健康史”的背景调查。最讽刺的是,当她第三次约会就抛出这些问题时,对方居然表示理解——因为”这很专业”。资本逻辑已经不只是影响亲密关系,而是重构了我们表达情感的语言体系。

某情感咨询机构的课程广告让我印象深刻:”三个月让你的婚恋估值翻倍”。他们把”温柔体贴”包装成”情绪价值输出能力”,把”共同爱好”量化成”兴趣匹配度”,甚至开发出”亲密关系KPI体系”。这种将人性拆解为可交易指标的行为,不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异化”在数字时代的升级版吗?

算法时代的爱情困境

有个细节特别戳心:小说里林薇会对着镜子练习”22度微笑”,因为这是婚恋导师说的”最具吸引力的角度”。这让我想起社交平台上那些教人”打造完美人设”的教程,连发自拍都要计算黄金分割点。我们正在用做产品经理的思维经营亲密关系,却忘了爱情最动人的部分,恰恰是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不完美”。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过度工具理性化”,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当人们用SWOT分析法来评估一段感情,用ROI计算约会投入产出比时,我们得到的可能是一份完美的”关系商业计划书”,但永远失去了那种”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喜欢你”的心动瞬间。就像小说里那个被反复计算的”初吻时机”,精确到第几次约会、什么氛围、甚至心跳频率——这哪还是亲吻,根本是情感版的IPO路演。

资本逻辑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让我们误以为这些计算是”理性成熟”的表现。有调查显示,一线城市75后、80后的离婚诉讼中,”投资回报未达预期”已经成为仅次于”感情破裂”的第二大理由。当婚姻变成合伙开公司,分手自然就成了商业清算——只是不知道在这场清算中,被折价最厉害的是不是我们曾经珍视的那些情感?

Comments

《 “资本逻辑如何影响亲密关系?” 》 有 14 条评论

  1. 丛林猎手 的头像
    丛林猎手

    看完真的很有共鸣,现在找对象跟面试似的,还得准备简历

  2. 怡红快雪 的头像
    怡红快雪

    其实古代也有’门当户对’的说法,只是现在量化得更细致了

  3. 寒露菊黄 的头像
    寒露菊黄

    但是话说回来,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真的能长久吗?这是个现实问题

  4. 菊盏凝霜 的头像
    菊盏凝霜

    最可怕的是我们已经习惯用这种思维模式了,完全不觉得有问题

  5. SunnyBun 的头像
    SunnyBun

    看到’亲密关系KPI’那里笑喷了,下一步是不是要搞OKR了?

  6. 玄武壳 的头像
    玄武壳

    其实资本逻辑也带来了一些好处,至少现在相亲信息更透明了

回复 WigglyWoo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