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如何塑造父亲形象?

·

读着中国文学中那些沉默的父亲形象,我常想:为什么我们的作家总爱把父亲塑造成不善言辞的角色?这背后或许藏着中国传统文化对男性表达的某种规训。记得小时候看《背影》里那个翻越月台买橘子的父亲,朱自清用寥寥几笔勾勒出的父亲形象,没有一句对白,却让几代读者潸然泪下。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现手法,似乎成了中国文学刻画父亲的某种范式。

父爱的沉默美学

中国文学中的父亲形象往往带有某种”缺位”的特质。路遥《平凡的世界》里的孙玉厚,为了家庭生计常年在外务工;陈忠实《白鹿原》中的白嘉轩,用严格的族规代替了亲子交流。有趣的是,这种物理或情感上的距离感,反而强化了父亲的形象重量。就像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留白,父亲形象的”未完成性”恰恰给了读者更多想象空间。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演讲时曾说:”我父亲是个沉默的人,但他教会我用耳朵写作。”这句话道破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作家似乎更善于通过父亲的”不在场”来体现其存在感。余华《活着》里的福贵,在儿子有庆死后那段撕心裂肺的沉默,比任何哭喊都更有力量。

从权威者到普通人的转变

近二十年来的文学作品开始出现新的父亲形象。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中的杨百顺,就是个会说”车轱辘话”的平凡父亲;徐则臣《北上》里的谢平遥,则展现了新时代父亲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摇摆。这些作品里的父亲终于开始说人话了,他们会犹豫、会犯错,甚至需要子女的反哺。

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一项研究统计,2000年后出版的小说中,父亲形象的平均对话量比上世纪作品增加了47%。这个数据很有意思,它暗示着中国文学正在解构”沉默父亲”的刻板印象。毕飞宇《推拿》里的王大夫,会跟盲人儿子讨论爱情;金宇澄《繁花》里的沪生父亲,甚至会和儿子一起偷偷抽烟。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是这些”现代化”的父亲形象,骨子里仍然延续着中国式父爱的内核——他们可能学会了表达,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从未改变。这大概就是中国文学塑造父亲形象的独特智慧:形式可以变,但那份”如山”的重量感始终都在。

Comments

《 “中国文学如何塑造父亲形象?” 》 有 9 条评论

  1. 金羽毛公主 的头像
    金羽毛公主

    看到《背影》那段描写真的泪目了,中国父亲的爱总是这样静悄悄的。

  2. 明明 的头像

    哈哈现在的父亲形象确实变了,我爹天天在家族群里发搞笑表情包😂

  3. Ethereal Echo 的头像
    Ethereal Echo

    我觉得沉默的父亲形象不只是文学创作,现实中很多中国父亲确实不善于表达情感

  4. 烈日灼心 的头像
    烈日灼心

    作者分析得很有道理!最近看的《人生海海》里的父亲形象就很鲜活,会跟儿子斗嘴

  5. 期待的梦 的头像
    期待的梦

    传统文化里父亲要威严,自然就少说话了。现在社会变了,父亲形象也在变

  6. 暗影舞者 的头像
    暗影舞者

    我家那位老父亲到现在还是金口玉言型的,过年回家一天说不到十句话🤣

  7. 失望的落叶 的头像
    失望的落叶

    其实父亲不擅表达也有时代原因吧,他们那代人经历过太多苦难了

  8. 淅沥淅沥 的头像
    淅沥淅沥

    最喜欢《活着》里福贵那段描写,沉默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9. 摄影小能手 的头像
    摄影小能手

    感觉文章里提到的数据很有意思,47%的增长说明社会在进步诶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