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医鸿途 让当医生的我惭愧

·

作为一名在医疗系统里摸爬滚打了十年的主治医师,读到《妙医鸿途》这样的医疗题材小说时,内心确实会涌起一种微妙的惭愧感。说实话,小说里那些起死回生的银针技法、游走于权贵之间的医者风范,跟我们这些每天被门诊量压得喘不过气的普通医生相比,简直像是两个平行世界的故事。

现实与虚构的鸿沟

记得上个月接诊的一个真实病例:一位退休教师因慢性病反复住院,家属拿着《妙医鸿途》里描述的神奇针灸疗法来质问我,”为什么书里的医生几针就能治好,你们却要病人反复检查?”这种质问让人哭笑不得。小说中”一针见效”的浪漫想象,与我们临床遵循的循证医学指南之间,隔着无数个随机对照试验的距离。

医学界有个有趣的统计:在近五年出版的医疗题材网文中,主角使用中医技法治愈疑难杂症的比例高达78%,而现实中三级医院的中医参与度不足15%。这种巨大的认知落差,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大众对医疗行业既期待又误解的矛盾心理。

权力与医德的文学映射

《妙医鸿途》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将医疗技术与权力场域的精妙勾连。主角用银针在官商之间游刃有余的情节,某种程度上揭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当下,医术确实可能成为社会流动的特殊通道。去年某三甲医院的调查显示,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中,有政治身份的比例是普通医生的3.2倍。

但小说没告诉我们的是,现实中更多医生是在门诊量和科研指标的双重挤压下,艰难守护着希波克拉底誓言。上周值夜班时,我看着住院医师一边啃着冷掉的盒饭一边写病历,突然觉得这种平凡的坚持,或许比小说里的传奇更值得书写。

医疗文学的治愈与误导

不得不承认,这类小说确实给读者提供了情绪价值。当患者把《妙医鸿途》当作”精神止痛药”时,我们医生是否也该反思:为什么严谨的医学知识,反而不如虚构故事更能安抚人心?或许医疗科普也应该学习网文的叙事技巧,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增加些打动人心的温度。

合上小说回到诊室,看着墙上”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的格言,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现实中的医生成不了小说主角,但每个认真对待患者的日常,何尝不是在书写更动人的故事?

Comments

《 “妙医鸿途 让当医生的我惭愧” 》 有 8 条评论

  1. 爱吃糖的小医生 的头像
    爱吃糖的小医生

    深有同感!每天写病历写到吐,看到小说里的医生那么潇洒真是羡慕😂

  2. 流浪的小蚂蚁 的头像
    流浪的小蚂蚁

    作为患者家属,看完文章才理解医生有多不容易,以后看病要多点耐心了

  3. 云边有个小卖部 的头像
    云边有个小卖部

    小说就是小说啊,现实中的医生哪有那么神,我上次感冒去医院排了3小时队😅

  4. 喵喵医生 的头像
    喵喵医生

    值班时看到这篇文章差点哭出来,那个啃冷盒饭的画面太真实了,这就是我们的日常啊

  5. 清风徐来 的头像
    清风徐来

    作者分析得很到位,医疗题材的小说确实容易让人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6. 爱看书的程序猿 的头像
    爱看书的程序猿

    我也看过这本小说,虽然知道是虚构的,但还是被主角的医术惊到了,原来和现实差距这么大

  7. 医路向前 的头像
    医路向前

    作为规培生看得鼻子一酸,虽然累但看到患者康复时的笑容,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回复 爱看书的程序猿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