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言情小说,很多人觉得这只是都市白领的”精神甜点”,但你知道吗?在我老家农村,那些整日与土地打交道的农妇们,也悄悄被这股”粉红旋风”卷进了公主梦。隔壁王婶,一个每天凌晨四点起床喂猪的农村妇女,手机里存着上百本霸道总裁文,她说”干完农活看会儿小说,就觉得自个儿也成了被捧在手心的女主角”。这不禁让人思考,这些看似脱离现实的爱情故事,究竟给平凡女性带来了怎样的精神慰藉?
从灶台到城堡的心灵跃迁
记得去年回老家,看见李阿姨家新盖的楼房墙上贴着《杉杉来吃》的海报,她40多岁的人了,说起封腾和薛杉杉的故事眼睛都在发亮。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农村出奇地普遍——据某阅读平台数据显示,三四线城市女性用户占比达63%,其中35岁以上用户阅读时长反超年轻群体。这些文字构筑的梦幻城堡,让终日围着灶台转的女性们,获得了现实难以给予的身份转换体验。
有意思的是,这种阅读偏好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反哺”现象。我表姐在县城开小超市,她说现在最畅销的不是《知音》《故事会》,而是年轻店员推荐的晋江文学。那些曾经只看家庭伦理剧的阿姨们,现在会追着问”《东宫》更新到第几章了”,她们用粗糙的手指划过手机屏幕时,仿佛真的触摸到了草原上的银盔甲和锦绣华服。
土味现实主义与玫瑰色幻想的奇妙交融
不过你要以为她们只看无脑甜宠就错了!村里妇女主任张大姐是Priest的忠实读者,她特别喜欢《有匪》里周翡的成长线,说”这姑娘像我们农村丫头,不靠男人也能闯出一片天”。现实生活中的农妇们,反而对”大女主”题材格外钟情——某平台数据显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在下沉市场的阅读量是都市白领群体的1.8倍。
这种审美取向其实很有深意。在既要操持家务又要下地干活的农村女性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奇妙的双重性:她们既需要顾漫式的甜蜜幻想来暂时逃离现实,又渴望从明兰这样的角色身上获得应对婆媳关系、经济压力的智慧。就像村口小卖部老板娘说的:”看《知否》比看《调解现场》管用多了,至少能学两招治家之道。”
当城里人在讨论”言情小说是否物化女性”时,这些农村读者用拇指划出的阅读轨迹,或许给出了更生活化的答案。她们不需要理论,只需要在喂完最后一笼鸡后,能在某个虚拟的深宫里当半小时的宠妃,或是化身商战女强人叱咤风云——这种短暂的角色扮演,何尝不是一种温柔的精神抵抗?
回复 奶茶不加糖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