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每次看到有同事在办公室传阅《侯卫东官场笔记》,我总忍不住想泼盆冷水。这本书确实写得真实到令人发指,但正是这种真实,让它成为了一剂危险的”官场毒药”。记得去年单位新来的小李,看完书后整天神神叨叨地分析领导每句话的”弦外之音”,结果在一次会上过度解读处长发言,闹出了大笑话。
这本书最大的问题,是它把官场潜规则写得太赤裸了。就像把手术室的无影灯对准了体制的病灶,让新人们过早地看到了那些本应用时间慢慢体悟的规则。我们单位的老王说得精辟:”这书就像给小学生看《金瓶梅》,看得懂的地方学坏了,看不懂的地方想歪了。”
为什么说它是本”危险教材”?
书里那些”酒局学问”、”汇报心法”看着高明,实则容易把人带沟里。去年市里某局就有个典型案例:新来的科员照着书里的套路给领导敬酒,结果完全搞错了场合——现在单位聚餐早就不兴这一套了。更可怕的是,有些年轻人把书里的灰色操作当成”必修课”,殊不知现在的纪检监督可比书里写的严多了。
我还记得人力资源部做过统计,近三年新入职员工里,痴迷这本书的人离职率高出平均值23%。倒不是说书不好,而是它给年轻人植入了太多”体制黑暗面”的预设,让他们还没开始就戴上了有色眼镜。有位离职的姑娘在告别信里写道:”每天上班都像在演宫斗剧,太累了。”你看,这就是被书带偏的典型。
比小说更重要的现实课
与其推荐同事看这种”官场教科书”,不如让他们多翻翻《公务员法》。现在的95后公务员有个特点:他们更认制度而不是潜规则。上周隔壁办公室的小张处理群众投诉时,直接引用行政法规条款解决问题,既专业又清爽,这才是新时代该有的办事方式。
体制在变,年轻人的处事方式也在变。现在很多单位都在推行”阳光政务”,那些书中描写的”暗箱操作”越来越没市场。与其钻研怎么”揣摩上意”,不如把excel函数练熟些——这才是实打实的生存技能。毕竟,侯卫东那个年代的玩法,放在今天可能分分钟就会被纪检组约谈。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官场小说就像辣椒,尝点提神可以,当饭吃准出事。新人最该修的不是”厚黑学”,而是业务能力和法律法规这两门必修课。你看我们单位那些走得远的,哪个是靠学侯卫东上位的?
回复 静水深流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