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刷着手机的你,是不是也经常被各种网络小说吸引?说来有趣,这些看似”不入流”的爽文,反而成了现代人对抗焦虑的秘密武器。记得有次在地铁上,看到隔壁小哥对着手机屏幕时而傻笑时而咬牙切齿,后来瞄到是在看《重生之都市修仙》——那一刻突然理解,为什么这类小说能让人如此着迷。它们就像是为焦虑量身定制的”精神止痛药”,只不过药效来得比心理咨询快得多。
逃避现实的”安全出口”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心流状态”,指的是人完全沉浸在某种活动中时,会产生一种忘记时间流逝的愉悦感。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已达4.92亿,其中超60%的用户表示阅读网文能有效缓解压力。就拿《诡秘之主》来说,那个糅合了克苏鲁与维多利亚时代风貌的奇幻世界,能让读者暂时忘记房租涨价、KPI考核这些烦心事。有位读者在豆瓣短评里写道:”每天通勤两小时看这本书,地铁再挤也不觉得难受了。”
“逆袭剧本”的心理补偿
现实中的职场困境,往往在网络小说里能找到夸张版的解决方案。《大奉打更人》里许七安从狱卒逆袭成国之栋梁的剧情,简直是为996社畜量身定制的精神按摩。北京大学202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这类”草根逆袭”题材能激活读者大脑的奖赏回路,产生的多巴胺分泌量与小额赌博获胜时相当。更妙的是,主角遭遇的挫折往往比读者现实困境更极端——当你为季度考核发愁时,书里主角可能正在对抗灭世危机,这种对比产生的”我的问题还不算太糟”的安慰效果,意外地具有治愈力。
不过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以往清一色的”龙傲天”式主角正在发生变化。《我真没想重生啊》里那个油腻又真实的陈汉升,反而让很多读者觉得”虽然主角很渣,但比那些完美人设更接地气”。这或许预示着读者开始渴望更真实的情绪出口,而不是一味追求虚幻的完美人生。
社交缺失的替代品
《我的治愈系游戏》这类小说火爆的背后,反映的是现代人深刻的孤独感。书中那些温暖的人际互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现实中疏离的社交关系。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很多读者会把自己代入”配角”而非主角,比如《剑来》里宁姚的粉丝就不少。心理咨询师李敏指出:”这其实是人们在虚拟中寻找理想人际关系模板的表现,就像用文学角色来练习情感共鸣。”
当然也要看到硬币的另一面。当某位读者告诉我他连续三个月每天花5小时追更《深空彼岸》时,不免担心这种逃避是否过度。网络小说就像精神甜品,偶尔吃能愉悦心情,但若当成主食,可能会让人失去面对现实的勇气。说到底,焦虑的真正解药还是在于改善现实生活,而非在虚拟世界寻找慰藉。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能有个随时可以躲进去的精神避风港,未尝不是件幸事。
回复 理智追更者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