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英雄志》和《将夜》,虽然都是网文圈公认的神作,但骨子里还真不是一路货色。前两天在贴吧看到有人争论这俩是不是差不多,差点笑出声——这感觉就像在比较火锅和日料哪个更正宗,完全不是一个赛道上的选手啊!孙晓笔下那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江湖,和猫腻打造的修真王朝,看似都是架空世界,内里的精气神却大不相同。
文风:史诗悲歌vs学院派装逼
《英雄志》的文风就像个历经沧桑的说书人,字里行间都是沉甸甸的历史质感。记得书中写卢云在长坂坡那段,那种”天地不仁”的悲怆感简直要从书页里溢出来。反观《将夜》,猫腻的文笔更像是个戴着金丝眼镜的哲学系教授,宁缺那句”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的台词,装逼是装逼,但不得不承认确实有味道。
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英雄志》里连路人甲都有完整的人物小传,而《将夜》的配角们更像是为了衬托主角而存在的符号。这倒不是说孰优孰劣,只是创作理念不同——孙晓在构建世界,猫腻在经营意境。
世界观:历史寓言vs修真寓言
要说最大差别,还得看世界观设定。《英雄志》骨子里是部披着武侠外衣的历史寓言,武英朝那些事儿,明眼人都看得出在影射明朝土木堡之变。去年重读时还发现,书中连”观海云远”四兄弟的设定,都暗合了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
《将夜》就完全是另一套玩法了。猫腻构建的修真体系更像是个哲学实验场,书院二层楼那些看似中二的设定,细想都是对儒家思想的解构。有读者统计过,全书光”道理”这个词就出现了487次,这执念也是没谁了。
主角塑造:圣人vs俗人
卢云和宁缺这俩主角就更值得玩味了。一个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圣徒,一个是”活着最大”的市井痞子。有趣的是,看似高尚的卢云反而更让读者揪心,而自私的宁缺倒意外地讨喜。这可能就是人物的魅力所在——完美的英雄让人仰望,有缺陷的混蛋反而让人共鸣。
记得某个深夜追更时,看到卢云在狱中那段独白,突然就理解为什么有人说《英雄志》是”成人童话”了。而宁缺在旧书楼抄书的情节,又让人觉得这厮可恶中带着可爱。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物塑造思路,却都达到了惊人的感染力。
所以真要说这两本书有什么共同点,大概就是都做到了类型文学的极致吧。《英雄志》把传统武侠推向了思想深度的高峰,《将夜》则给修真小说注入了罕见的哲学思考。作为读者,能同时遇到这两部作品,确实是种幸运。当然,要是孙晓能把坑填了就更好了(笑)。
回复 天涯倦客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