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官场小说,就像打开了中国社会的一扇隐秘窗户。王跃文的《国画》当年第一次把”潜规则”这个词带进大众视野时,多少公务员在办公室里偷偷传阅,既觉得扎心又忍不住对号入座。我记得有基层朋友说,看完《侯卫东官场笔记》后,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自己递上去的报告总是石沉大海——原来缺了那关键的”意思意思”。这些小说最魔幻的地方在于,明明是虚构文学,读起来却比纪实报道还要真实三分。
那些让人脊背发凉的”教科书级”描写
《二号首长》里省委大秘书调整领导座次的细节,简直能当职场生存指南。有个在机关工作的读者告诉我,他们处长特意在部门会上念了一段书中关于”领导茶杯摆放艺术”的描写——谁能想到一个茶杯的位置竟然能传递这么多政治信号?而《中县干部》里统计出的”21个政治家族”,更是把县城里心照不宣的裙带关系变成了白纸黑字的数据,难怪当初这篇论文会引起那么大的震动。
从清流到浊浪的知识分子困境
重读《沧浪之水》时,池大为从坚持”士可杀不可辱”到最后熟练运用”猪人理论”的转变,总让我想起身边那些渐渐”成熟”起来的师兄。有个在高校任职的教授曾苦笑说,现在的青年教师个个都是”未出场的池大为”,嘴上骂着书里的情节,手上做的却是同样的事。最讽刺的是,这些小说里2000年描写的”研究研究”、”原则上不同意”等官场黑话,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在会议室里生生不息。
不得不承认,这些官场小说构建了一套独特的”中国式处世哲学”。有读者在《人民的名义》豆瓣短评里写道:”看着侯亮平正气凛然的样子,突然理解为什么祁同伟会说’我要胜天半子’——这大概就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最残忍的对照。”或许正因为太过真实,现在书店里已经很难找到当年那种赤裸裸写官场的小说,取而代之的是打着”职场励志”幌子的变体。但那些经典作品里描绘的权力逻辑与人性质地,依然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持续生效着。
回复 爱吃瓜的喵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