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文化是否正在改变?

·

深夜的值班室电话依然会响起,但不知从何时起,那份刺耳的焦虑感似乎减轻了几分。这让我不禁思考:官场文化真的在改变吗?记得去年参加全市年轻干部座谈会时,组织部长那句”要让能干事的人有舞台”的承诺,如今正在通过公开竞聘、绩效考核等新机制慢慢兑现。上周到乡镇调研,看到95后选调生小张正在用手机直播农产品销售,这种”土味带货”的新气象,在十年前简直难以想象。

数字政务带来的文化冲击

不得不承认,数字化正在重塑官场生态。我们区去年上线的”智慧政务”平台,让80%的审批事项实现了”不见面办理”。有意思的是,系统自动生成的办理时限提醒,无形中打破了某些部门”拖一拖”的潜规则。数据显示,群众满意度提升了23%,而干部们也开始习惯用数据说话——这种变化虽细微,却实实在在。

不过,形式主义的幽灵依然挥之不去。前两天还看到某乡镇为了应付检查,要求村干部连夜补写三年的会议记录。这种”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提醒我们,文化转型远比建设几个App要艰难得多。就像我那位在纪委工作的老同学说的:”技术可以一夜更新,但思维的转变需要一代人的时间。”

年轻干部的”破壁”尝试

最让我触动的是新一代公务员带来的清新之风。去年单位来了个北大毕业的选调生,第一次参加班子会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某个项目的环保隐患。要知道在以前,这种”不懂规矩”的新人很可能被边缘化,但如今领导反而在会上表扬了他的专业精神。这让我想起《侯卫东官场笔记》里那些欲言又止的困境,现在的新生代似乎更敢于打破这种沉默。

当然,改变从来不是非黑即白。就在上个月,某县还是发生了因为”不会喝酒”而被调离重要岗位的年轻干部事件。这种新旧观念的碰撞,恰恰说明官场文化转型正处于艰难的”破茧期”——既有令人振奋的新芽,也有顽固不化的坚冰。

合上笔记本时,办公室窗外正飘着细雨。这场始于技术革新、成于代际更替的文化变迁,就像窗外的春雨一样,看似无声却润物有形。或许正如那位直播带货的选调生说的:”改变不在惊天动地,而在每一个敢于打破惯例的日常。”值班电话又响了,但这次,我听到的不再是焦虑,而是一个正在蜕变的新时代官场的呼吸声。

Comments

《 “官场文化是否正在改变?” 》 有 7 条评论

  1. 晨光微亮 的头像
    晨光微亮

    95后选调生直播带货这个细节太真实了,时代真的在变啊

  2. 老张爱喝茶 的头像
    老张爱喝茶

    数字政务确实方便了不少,但有些老年人还是不会用,希望保留线下窗口

  3. 键盘侠007 的头像
    键盘侠007

    形式主义还是老样子!上周去办事,明明可以网上办非要我跑现场签字,气死

  4. 北方小土豆 的头像
    北方小土豆

    年轻干部敢说话是好事,但就怕三分钟热度,过两年也被同化了🤔

  5. 雨巷 的头像

    那个补会议记录的案例太典了😂 我们单位现在都改用电子记录系统,想补都没法补

  6. 江湖闲人 的头像
    江湖闲人

    技术更新快,但人的观念转变慢,这个说得太对了。我们领导到现在还觉得纸质文件比电子档靠谱

  7. 向阳而生 的头像
    向阳而生

    看完有点感动,虽然改变很慢,但能感受到春风化雨般的变化。希望下一代公务员能带来更多新气象

回复 向阳而生 取消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